
最近有个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。18岁的短跑小将虞锦,那个在赛道上能追风的少年,生命突然就停在了马路上,抢救了11天还是没救回来。一场车祸,把“青春”和“速度”这俩词儿搅在了一起,最后酿成了谁都不想看到的悲剧。这事儿不光让他的家人和朋友哭红了眼,更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颗石子,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,把青少年骑行安全、交通规则意识,甚至AI技术伦理这些话题都给搅活了。
事情发生在6月底。那天虞锦骑着白色机车在城市主干道上飞驰,一辆红色轿车在虚线处掉头,两车避让不及撞上了。监控画面里,虞锦的车速快得吓人,直接就怼上了轿车侧面A柱,连人带车摔出去老远。急救人员赶到的时候,他已经昏迷不醒,呼吸微弱,紧急送医后还是回天乏术,7月3日永远闭上了眼睛,曾经的追风少年,最终没能躲过死神的镰刀。
展开剩余73%按理说,人没了,亲友悲痛欲绝,这是人之常情。可虞锦的家人干了件挺有争议的事儿——他们用AI技术复刻了虞锦的声音,做了个回忆录视频。视频里,AI模拟的虞锦用第一人称说:“我过快的速度一直是他们不允许的,骑行时肇事司机的横穿掉头,让我撞上了车的侧面A柱,当场昏迷在地上,呼吸困难并发抖。”这事儿可把舆论场给炸开锅了。
关于事故责任的讨论,网上早就吵翻了天。不少眼尖的网友从监控里看出了门道:虞锦骑的机车疑似在非机动车道逆行,而且速度快得离谱。有专业人士根据撞击力度分析,当时车速可能超过80公里/小时,远远超过城市道路限速。反观红色轿车,在虚线处掉头是符合交规的。于是很多人觉得,虞锦自己违规才是事故主因,“再急也不能把马路当赛道”,这话可不是白说的。
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。有网友指出,就算虞锦有过错,红车司机掉头时也该多观察观察。“虚线允许掉头,但不代表可以‘盲掉’,安全才是第一位的。”有人举例子说,城市道路情况复杂,有时候视线会被遮挡,司机多留个心眼,说不定就能避免悲剧。现在交警部门还没出事故认定书,但这场讨论已经把青少年交通规则意识淡薄的问题摆在了明面上——那些被忽视的限速牌、被跨越的车道线,真的可能成为致命陷阱。
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AI复刻逝者声音这事儿,还引发了科技伦理大讨论。有人觉得这是亲友用现代技术和逝者告别,挺温情的,“就像他还在身边说话一样,是另一种形式的纪念”。但反对的人可不这么看,他们认为逝者的声音属于隐私,生前没授权,死后用AI“复活”传播,这不是冒犯是什么?还有人担心,这种行为可能变成“情感消费”,打着思念的旗号博眼球,反而会给家属带来二次伤害。
这事儿其实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。现在的年轻人,追求速度、追求刺激,可往往忽视了风险。骑机车、开快车,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,却不知道危险可能就在下一个路口等着。再看看AI技术,它确实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,但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。怎么在技术进步和人性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,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。
还有交通规则意识,这事儿真的不能儿戏。很多人总觉得偶尔违规没啥大不了,可往往就是这些“小”违规,酿成了大祸。就像虞锦这事儿,如果他遵守交规,不超速、不逆行;如果红车司机掉头时多观察几秒,说不定悲剧就不会发生。
最后我想说,虞锦的死是个惨痛的教训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是骑行还是开车,都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,遵守交通规则不是为了别人,是为了自己的生命。还有AI技术,它是把双刃剑,用好了能造福人类,用不好就可能伤人。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更明确的法律法规,规范AI技术的应用,别让科技变成伤害人的工具。
生命只有一次,没了就真的没了。别等悲剧发生了才后悔,那时候啥都晚了。敬畏生命,敬畏规则,这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。
发布于:河南省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